第(2/3)页 鲁午和墨非站在人群前,开始逐一询问、考核。鲁午看重的是基本功和沉稳心性,墨非则更关注对新奇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动手创新的意愿。赢昊在一旁观察,并不直接插手,充分放权。 “你,对,就是你,”鲁午指着一个手掌布满老茧、眼神专注的中年木匠,“说说看,榫卯结构,何种最为坚固耐久?” 那木匠不慌不忙,答道:“回老师傅,当以‘龙凤榫’穿‘楔钉榫’为最,然需极精之技。寻常则以‘燕尾榫’辅以鱼鳔胶,亦可保数十年不松。” 鲁午微微颔首。 另一边,墨非拿起一个工匠自己带来的、做了些许改进的弓弩扳机模型,问道:“此物为何如此设计?与你平日所用有何不同?” 那年轻工匠有些紧张,但说到自己的改动,眼睛发亮:“回……回先生,寻常扳机力大,易晃动。小人加了这个小铜片,能卡得更稳,击发时更准……” 墨非仔细看了看,眼中露出赞赏之色。 经过一番筛选,最终有三十余名工匠被留了下来,涵盖了木、金、陶、皮等多个工种,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手,也有思维活跃的年轻人。天工苑的技术队伍,瞬间壮大了数倍! 接下来,便是整合与规划。赢昊召集鲁午、墨非、青禾(负责物资登记和管理)、黑石(负责安保和纪律)开了个小会。 “鲁师傅,工匠管理和日常生产,就拜托您了。”赢昊首先定下基调,“按照我们之前商议的,将苑内划分为几个区域:造纸坊、水泥研制坊、工具改良坊,还有新设的‘通用加工区’。各坊由您指定得力人手负责,定下基本规程。” “墨非,你主要负责水泥工艺的持续改进和新器械的研发。新来的工匠中,有几个对机械感兴趣的,都划归你调遣。水力研磨、鼓风增效,这些项目要抓紧。” 第(2/3)页